“標準規范”是一個很好的管理思路和和管理辦法,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管理者一旦陷入標準規范的理解誤區,標準規范不僅不會促進管理,還會成為管理的障礙。在施行標準規范的過程中要警惕以下三個方面的誤區。
1、將標準作為推卸責任的借口
對每個環節實施標準化,有利于明確上下游之間的職責分割,有利于對問題進行追溯以找到導致問題的根本原因。但是,在標準化施行的過程中,如果把標準作為推卸責任的借口,那么將對經營管理造成重大傷害。
為什么標準可以成為推卸責任的借口呢?從執行者的角度來講,反正是按標準執行,如果執行結果是“標準”的問題,不是執行者的問題。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講,反正標準在那里,執行結果不行那是執行者的問題,若是標準不行則是標準的問題和標準制定者的責任。從標準制定者的角度來講,不在現場,會認為是標準沒有被正確地理解和執行。因此,標準有可能會成為推卸責任的借口。
防止把標準作為推卸責任的借口,需要在標準制定、標準執行的過程中做好預防。在制定標準的時候,標準的制定者、管理者和執行者要進行充分的溝通,確保標準的先進性和可行性。在標準執行過程中,一方面要求執行者不折不扣地執行好標準,另一方面要賦予執行者對異常情況的處置權力,并將問題及時反饋給管理者。管理者要勇于擔當責任,要幫助執行者正確地理解標準,教會執行者能夠正確地執行標準,要賦予執行者處理異常的權力,鼓勵執行者發現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2、教條式的固守標準
有了標準,一切都得按標準來,有了標準就萬事大吉了。實際上并非如此。一些標準被執行一段時間以后效果很好,漸漸的就產生了標準的權威性。但標準的權威會讓管理者和執行者成為標準的奴仆,這使得經營管理面臨很大的風險。
因為標準在制定的時候,代表的只是當時最先進管理水平,只是代表當時的最合理要求。隨著技術的進步,條件的變化,舊的標準很難再維持其先進性。如果教條地固守舊的標準,不推出新的標準,那么企業的經營管理就會落后,在競爭中就會被淘汰。
實際上標準是用來打破的。要求執行者嚴格執行標準的同時,要鼓勵執行者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總結經驗、發現規律,發現更好的操作方式和處理方法。當發現更好的操作方式和處理方法時,就可以制定新的標準,以新的標準代替舊的標準。
在實施標準化的過程中,切記不能把執行標準的一線工作人員看作是機器,要把他們當作專家來對待。因為他們在現場,重復了無數次的標準化的操作,只有他們才最清楚標準合不合適,只有他們才最清楚如何改進標準。因此,要鼓勵一線工作人員以現有的標準做基礎,不斷地改進。
3、把標準看作是孤立的數據指標
標準是很具體的,有多少個步驟,每個步驟該怎么操作,標準的操作是什么,都有詳細的數據來規范。由于標準過于具體,往往使得一些管理者和一線工作人員把標準看作是孤立的數據指標。
實際上,標準是一套管理方法體系,各個環節、各個步驟的標準是密切相關、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
在流程的標準化當中,已經將物流企業系統分解成具體的流程、環節、步驟、方法和技巧,并對流程、環節、步驟、方法和技巧制定標準。步驟依托方法和技巧,環節依托于步驟,流程由不同環節組成,物流企業系統的運作以各個流程的有效運作為基礎。同理,物流企業系統中,各個層級的標準也是相互依托的關系,某個環節、某個步驟、某個方法的標準不合理,將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