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化、互聯網等技術突飛猛進發展,給供應鏈的高效整合與協同帶來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使得企業(包括制造業)猛然發現,在供應鏈層面提高效率有著眾多的可能和巨大的空間,而物流系統走向智能化是供應鏈高效整合的必要條件之一。什么樣的物流系統算作智能物流?當供應鏈撞上了“智能制造”“互聯網+”等火熱的概念,制造行業的物流系統會發生怎樣的嬗變?我們也許能從行業的變化中窺探出一二。
智能物流,逐漸明晰的概念
談到“智能”二字,人們對智能的認識是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早期認為自動化等同于智能。而后隨著科技的發展,計算機微芯片的產生,出現了一些新的智能產品,如傻瓜相機、智能洗衣機等,它們能夠從現場獲取信息,并替代人做出判斷和選擇,而不僅是流程的自動化,人們認為這類的產品是“智能”的。而現在的“智能”已經進化到泛指融自動化、電子化、網絡化于一體的綜合系統,簡單而言就是“自動化+信息化”。
目前,很多先進的現代物流系統已經具備了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視化、自動化等先進技術特征。很多物流系統和網絡也采用了最新的紅外、激光、無線、編碼、認址、自動識別、定位、無接觸供電、光纖、大數據、傳感器、RFID、無線傳感網絡、衛星定位等高新技術,這種集光、機、電、信息等技術于一體的新技術在物流系統的集成應用,就是智能技術在物流業應用的具體體現。
盡管智能物流與傳統物流運作的目的都是完成物料的搬運,但是運作的特點已經產生明顯的區別:
(1)傳統物流只提供簡單的位移,智能物流則能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
(2)傳統物流是被動服務,智能物流是主動服務;
(3)傳統物流實行人工控制,智能物流實施信息管理;
(4)傳統物流是單一的環節管理,智能物流是整體的系統優化。
打造智能物流,制造企業內外兼修
在制造行業,現在最火熱的概念就是工業4.0、智能制造。那么到底工業4.0時代的制造業是怎樣的?智能制造和智能物流又有什么關系呢?
工業4.0概念源起于德國,德國物流研究院中國首席科學家房殿軍博士曾簡明解釋過相關概念,他認為:“工業4.0”是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驅動,以虛實融合系統(CPS)為基礎,通過深度融合機、電、自動化、信息與通信技術以及企業管理流程,實現向智能化制造的進化。相比“工業3.0”,“工業4.0”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在極大提升生產效率與質量的情況下達到低消耗、低能耗和低成本的個性化大規模定制。
對于制造企業來講,物流系統的建設大體可以分為內部、外部兩個部分:內部物流是與生產流程和工藝相關的,稱之為生產物流;外部物流是與整個產業鏈(供應鏈)運作相關的,如針對上游企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購,針對下游客戶產品的發貨等。
制造企業的生產過程不僅需要生產設備、生產工藝,還有生產物流的組織。生產物流已經成為生產制造環節的重要活動。生產物流包括各種材料形態的物流,如原材料物流、零部件物流、半成品在生產時的物流運作等。此外,生產物流還包括容器、包裝、工具等的流轉。總之,生產物流是一個相對嚴密和復雜的過程。
制造業分為連續型制造和離散型制造。連續型制造是一個不斷添加配方原料,并經過連續的化學反應及物流過程,最終輸出成品并對成品進行分裝和包裝的過程。連續型制造的物流過程需要從生產線上的各種檢測儀表來采集數據,以判斷物流(物體)形態的變化。而離散型制造則涉及到各種零部件的拼裝,相對連續型制造的物流過程可能更加復雜。離散型制造中,如果某種零部件供應不上,就會導致生產過程中斷;如果某個零部件存在問題,組裝出來的成品就是次品。不管是連續型制造還是離散制造,要更好地組織生產,就需要對生產物流進行精確的管控,這都需要精準的生產物流組織來支持生產過程的順利完成。
制造企業的外部物流還包括成品物流,即成品交付這個環節的物流服務。而成品交付能力是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成品交付能力,除了受產品設計、制造工藝、生產流程等因素的影響外,還受物流的影響。成品交付過程,是指從發貨地的出庫環節開始,經過中間的物流過程,直接把商品送到顧客手中并讓顧客簽收時為止。如今,這個環節日益受到重視,因為只有這個環節的物流是接觸終端客戶(包括經銷商或消費者)的環節,這個環節運作效率的高低、服務水平的優劣,直接影響客戶的滿意度??傊?,優秀的成品物流運作,對提高制造企業的顧客黏性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幫助。
制造業需求,刺激物流技術更新
隨著制造業向智能制造升級發展,制造企業對物流體系的要求越來越高,主要體現在:一方面要更精準掌控物流運作的信息,專業人士稱之為“透明化”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求物流服務降低成本和管理便捷化,這就必然需要更高質量的物流外包服務。
制造企業要滿足這樣的物流需求,離不開相關企業的服務和技術支持,這里涉及到的企業大體可分為兩類:幫助搭建物流體系的企業和具體實施物流運作服務的企業。幫助搭建物流體系的企業包括物流系統集成商、物流軟件提供商、物流裝備制造企業。具體實施物流運作的服務企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業和第四方物流平臺。
從整個供應鏈的層面來看,提升供應鏈的信息化水平是推動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條件,也是滿足制造企業對物流體系更精準掌控的技術基礎。隨著多年的市場培育,ERP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的標配,成為企業支撐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系統。但是,傳統的ERP系統一般主要支撐采購、生產、銷售、倉儲等環節,對運輸管理模塊系統的支持相對較弱,大部分企業不能在系統中看到貨物在途信息。由于供應鏈的復雜性,供應鏈可視化技術能夠對產品在供應鏈流轉環節中所產生的數據進行采集、加工、傳遞,因而能夠有效幫助制造企業做出快速響應和決策。因此,提升供應鏈可視化技術并與TMS系統相結合,日益受到制造企業的重視。
為了應對各種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的不斷高漲,制造企業對智能化的物流裝備產生巨大需求,這促進了物流裝備企業引進和研發技術更為先進的產品。從近兩年的物流裝備展覽中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物流裝備企業開始推出各類自動化、智能化裝備,包括自動化立體庫、自動化分揀系統、智能物流機器人等。
制造企業為提高效率、降低運作成本,物流外包是必然的。物流外包一般會涉及對物流運作服務商進行管理的問題。對于物流運作服務商來說,信息化已成為制造企業客戶的基本要求。物流供應商的服務好不好,彼此之間出現扯皮、糾紛的情況多不多,每一次物流任務的響應和執行是否及時,作為客戶的制造企業已不再憑借主觀和經驗判斷,而更多依靠系統中產生的大數據進行客觀分析。有了物流運作服務商執行表現的大數據,就可以分析哪些執行環節容易出現問題,需要加強管理;可以知道哪個供應商的服務更好或更差,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制定出供應商管理政策;可以知道如何引導供應商去提升業務執行效率和物流服務水平。
從第四方物流層面來看,有兩個明顯的趨勢:
第一,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提供SaaS信息化平臺服務產品。這些企業倡導通過社區型“SaaS平臺+移動APP”模式,將貨主、第三方物流公司、運輸公司、司機和收貨人無縫互聯,形成一個基于核心流程、平衡、多贏的現代運輸商業網絡,給客戶創造價值。
第二,越來越多的平臺涉及物流金融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降低客戶企業的物流運作成本。
不管怎樣,制造行業的全新時代已經來臨。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中提到要打造數字化工廠、智能工廠,只有實現了物流體系的信息化、數據化和智能化,才能稱得上是數字化工廠和智能工廠。因此,建設高度信息化、數據化和智能化的物流體系成為制造企業升級發展的必然選擇。(來源:供應鏈金融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