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波再起 花束“有毒”
8月7日,花加宣布召回8月5日配送的混合鮮花套餐,并在官方微博發布《美好事業 從責任開始》,稱8月5日訂單中4000名用戶選擇的混合花配方中有馬利筋,由于無法立刻追溯其中未完整處理的200枝,決定召回所有含馬利筋的訂單并陪同出現過敏反應的用戶進行就醫。
花加官微內容顯示,截至8月5日上午,90%的花束已被召回,大部分客戶反饋身體無異常,2小時的集中處理過程中,有3位客戶反映疑似過敏情況,現過敏癥狀已緩解。
花加的官方工作人員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稱,事件源于生產小組未完成馬利筋的預處理,8月5日發現問題后開始攔截訂單,讓快遞員上門取走相關花束。召回前,花加曾通過短信提醒消費者,稱處理馬利筋時不要與皮膚接觸,將安排快遞上門回收花材,未送達的將會攔截。隨后再次發短信表示,會向用戶贈送一束花和花瓶作為賠償。消費者稱,收到花束兩個小時后,接到了花加客服人員的短信和電話提醒,快遞員在當天下午收走花束。
舍命狂奔 痛點顯露
風波之下,掩藏著鮮花電商急速拓展的隱患。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花加陷入花材風波,也是在公司管理、供應鏈管理、質檢把控,甚至是源頭采購等方面出現了難點。
一位不愿具名的鮮花電商管理者對北京商報記者稱,鮮花電商正急速擴張,處于搶流量、做低價、占市場的跑馬圈地階段,借助龐大的融資向上游拓展供應鏈的源頭,向下游爭奪市場認可度,并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鮮花電商正在用舍命狂奔的速度占領地盤,自然繞不過中間的問題。
上述人士進一步稱,鮮花電商打破了消費者對鮮花價格昂貴的慣性思維,打破禮花壟斷市場,讓鮮花變得大眾化。用親民價格爭奪市場時,為控制成本不斷壓低價格,且通過花材的種類吸引消費者注意力,卻忽略了鮮花安全和質量把控。對于企業來講,品控意味著口碑,需要用過硬的質量贏得用戶的黏度。
行業探索 配送遇阻
從融資到花材,花加接連陷入風波,或許是鮮花電商行業當前困境的縮影。在業內人士看來,鮮花電商作為生鮮電商的分支,在資本的驅動下,正逐漸打開市場,然而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品控難、配送慢、折損高已經是鮮花電商的通病。
一位剛入局鮮花電商的創始人表示,從源頭尋找花材并非難事,如何將鮮花運至倉庫,再完好無損地送到消費者手中才是最頭疼的問題,中間眾多的流程讓原本嬌貴的鮮花產生折損,物流配送更是一大考驗。上述人士表示,平臺訂單量不充足時,難以自建冷鏈物流或干線帶水運輸的物流系統,而第三方物流公司冷鏈配送成本同樣高昂,且難保證鮮花質量。據了解,目前主流鮮花平臺的終端配送大多數承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
與冷鏈配送痛點共存的則是鮮花電商對品控的難把握。有鮮花代理商對北京商報記者稱,目前鮮花電商產生不少問題,鮮花電商要盡早從低水平的價格競爭轉向品牌、品質的競爭,而競爭的關鍵在于供應鏈管理、物流體系建設。同時,鮮花電商需要不斷向上游延伸,進而形成品牌溢價的能力。
盡管鮮花電商拓展之路困難重重,但市場仍存較大空間。速途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鮮花電商行業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鮮花電商交易規模為172億元,2017年預計將能達到215億元,2018年或將達到346億元。(源于億邦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