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儲物柜本身并不是一種很新的業態,在一些大型購物廣場和圖書館等公共場所偶爾可見,愛存包做的是通過現代移動互聯網技術將這種產品升級,并擴展鋪設的場景。
使用愛存包的用戶,用微信掃一掃,通過手機支付租金后就能打開儲物柜,取東西時,只需用手機掃一掃儲物柜上的二維碼。這對比其原來用硬幣支付或者需要用紙質條形碼開箱的方式,更加簡便。愛存包還在儲物柜旁邊設置了監控攝像頭,以保證安全。
Peter介紹,愛存包項目從今年5月份開始籌備,最早進入的場景是天津東疆灣景區,目前擴展到昆明、天津、北京、佳木斯等地的景點、車站、酒店、學校等場景。他們擴展的路徑不是基于地區而是基于場景。
Peter表示,在日本,儲物柜是城市的標配,大多鋪設在地鐵站、街道、機場等流動性比較大的公共場所,在便利店旁邊也經常會有儲物柜,提供給顧客有償使用,價格在不同的地方各有差異,地鐵口根據柜子的大小平均在人民幣20元上下,一般街道10元左右、機場是30元左右的價格。在中國,共享儲物柜的普及率還沒有那么高,而且產品需要被升級,因此存在一定市場。
儲物柜的盈利模式非常清晰,就是收取租金。Peter透露,現在各個場景用戶的平均使用率均在30%以上,通過目前愛存包的流水測算,在景區的儲物柜三個月可以回本,學校的則接近一年,商場約在7-8八個月,酒店則是5-6個月。儲物柜的生命周期預測在兩年,沙灘附近的由于有海水腐蝕,可能只有一年半,這些考驗團隊的運營維護能力。未來,為景區和超市做線上推廣、廣告營銷等服務,亦是可能的盈利方式。
目前愛存包項目擴展業務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加盟、城市合伙人、旅游局等機構尋求合作。
類似的項目賺錢不難,但我們同樣需要問的是,壁壘在哪里?
Peter說,硬件本身的生產不難,愛存包是利用互聯網服務升級傳統柜子,他希望未來愛存包可以做好這個垂直行業技術的統一,然后把接口開放出來,容納其他的共享資源,包括共享雨傘等,做共享項目的創業者可以直接利用他們的平臺。如果整個技術統一了,對于用戶而言,在手機上一查,就能查到城市里哪里有儲物柜等共享資源,想找就更方便。
同時他也認為,儲物柜的鋪設很難一家獨大,畢竟進入壁壘不高。原來做B端倉儲的萬戶倉也已經進入了C端儲物柜領域,開始招募城市合伙人。類似的共享租賃項目最終能否生存下來就看規模,依靠資本推規模是不可避免的路徑。愛存包團隊規模約20人,創始人Peter馮有十幾年零售行業從業經歷,主要負責技術方面的工作。來源: 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