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郵政局測算,今年“雙11”期間產生超過15億件包裹,同比增長35%以上。如果按業內每個包裝箱0.2公斤的通常標準保守計算,15億件快遞至少產生超過30萬噸的垃圾。而盡管一些電商物流企業“雙11”前推出共享快遞盒、循環包裝袋等,但實際效果依然有限。來自企業公布的數據,蘇寧共享快遞盒累計流轉82.5萬次;“雙11”近1000萬個快遞紙箱得到回收。顯然,相對于今年“雙11”15億件的快遞量,這些“綠色快遞”實屬“杯水車薪”。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快遞業中,紙板和塑料的實際回收率不到10%,包裝物總體回收率不到20%。
解決快遞包裝產生的污染問題,之所以“叫好”不“叫座”,在于其的確面臨著多個“兩難”選擇。作為包裝生產企業,并非沒有能力生產綠色包裝產品,只是,這樣的產品生產成本較高,市場銷路受阻。作為電商經營者,他們希望能夠簡化包裝,使用綠色包裝產品,但是一方面擔心包裝破損影響消費者評價;另一方面考慮到包裝成本。而作為廣大的網購消費者,他們雖然擁護綠色網購,但關心更多的還是自己選購的商品能否快速、安全抵達。作為廢舊品回收方,即便他們有回收的熱情,可是,面對消費者配合回收意愿的偏低,加之垃圾分類未成趨勢,由此造成收益與成本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市場經濟形勢下,有條件借助市場化手段來解決的發展難題,當然還是首先選擇利用市場化手段。然而,如果在市場經濟體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存在沖突,一時間無法通過市場機制有效化解時,就需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以“有形之手”給予必要的干預。當前,面對電商經濟發展帶來的快遞包裝垃圾成災,資源浪費與環境承載壓力日益加大之勢,行政之力尤當有所作為。
目前從國家層面來看,《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關于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等的出臺,為引導快遞業的綠色發展,規范快遞包裝的使用奠定了政策基礎。接下來,亟須各地政府、相關部門,嚴格按照政策要求,穩扎穩打予以落實,將之納入工作的考核內容,與文明城市創建等工作結合起來,像整治大氣污染一樣地推進快遞包裝“增綠”“減污”。
光靠政策引導顯然不夠,依托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經濟手段,為公益環境的改善“埋單”,同樣必不可少。通過多角度、分階段的政策設計,將相關經濟主體在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過程中的相應成本支出平衡過來,勢必有助于增強其配合落實政府所確定預期目標的主動性。政府部門積極利用經濟手段之外,有針對性地采取行政協調、榮譽助推、信用獎懲等多方面手段,多措并舉、綜合施治,無疑更易取得良好成效。(來源于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