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表示,他對現在的無人超市及無人店并不看好。他認為,無人零售的本質不是無人,而是無人背后是離用戶更近了還是銷售的商品有變化,想要做好無人零售首先需要“把顆粒度變得更細”。
“新零售絕對不是去阿里買流量,它一定是在一個自帶流量的場景中實現了銷售。”王靜表示,現在人人都在追求科技、時尚、年輕、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也是未來探路者可以發力的地方。
王岑則認為,新零售的重點是新。“新”體現在消費者新了,所以需要供給方新,技術新,購買的場景相對也要新。但是現在階段買的東西還沒有新,總體還是傳統食品、飲料、日化幾樣,貨新是第二個階段的比拼,這可能是新零售企業未來要面對的挑戰。
徐正以每日優鮮的創業過程為例,講述了他眼中新消費者的變化,“我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從2015年-2025年這10年,最大的變化是買菜的人群變了,80后、90后、00后從中國生鮮購買的生力軍變成了主力軍,而且他們的需求有根本的變化,這個變化是非常深刻的,表現出來就是,獲得生鮮商品的渠道變了。同時,他們希望獲得的生鮮內容也發生了變化。”
在徐正看來,盡管2005年前后,就有創業者在網上做生鮮、母嬰,但那個時候節點不對,當時上網的都是大學生
。“但從2015年開始,1980年出生的人群都35歲了,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寶寶一般已經過了輔食期,有了穩定的作息,家里會高頻地做飯;30歲左右結婚的女性,基本也開始會中頻的做飯,1990年出生的人也已經25歲了,可能還沒有成立家庭,但偶爾也會低頻地購買一些生鮮產品。這些人群對生鮮業態的天時很重要。”
對于新零售,王岑從資本角度給出了更宏觀的解讀。“2017年上半年最熱的是共享經濟,下半年是新零售,我估計2018年熱度持續,原因是它進入的是個巨大而又厚重的市場,由于涉足線下較重,短期戰爭無法結束。”
在王岑看來,零售的一個明顯的屬性是高頻?;ヂ摼W也好、傳統行業也好,只要是高頻消費都暗示一個巨大的市場,高頻的服務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譬如外賣。國內傳統上說的零售更多指的是渠道,比如便利店、KA、 百貨、夫妻老婆店等等,共性是賣別人貨為主。目前的新零售,已經把賣貨的都叫新零售,這其中也包括電商和產品品牌商。王岑判斷,電商對傳統零售的滲透率未來還會提高,并且會成為一個大趨勢。
而回到零售的本質,王岑認為,作為零售商最重要的是希望形成一定的規模從而壟斷,因為零售商賣的是別人的商品,本來毛利就不高。“它們賺錢無非來自兩個,一是到一定網絡后逐漸增加一些自己品牌的商品提高毛利,二是到一定量級能產生規模經濟效益時,費用占比下降從而凈利增加,但本質還是薄利多銷。”
作為傳統企業,探路者目前有1000多家線下店,“但隨著網絡時代的變化,我們早在2009年就開始做電商了,只是這方面得的不是太好,但在整個戶外行業我們還是第一。”王靜在講述自己從傳統零售轉型擁抱新零售時,更多的看到的是挑戰。
“我認為新零售絕對不是去阿里買流量,它一定是在一個自帶流量的場景中實現了銷售。比如戶外行業,跟戶外玩家合作就是真正帶流量的。戶外行業過去一直被歸到服裝行業,雖然服裝確實占了我們目前規模最大的部分,但實際上戶外是一個非常有想象空間的行業。”
在王靜看來,正是當下人人都在追求科技、時尚、年輕、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改變,是未來探路者在新零售概念下可以發力的地方。“我們現在的產品線有極限、專業、還有日常,我們也完全可以擴充到旅行,這個想象空間是巨大的。我們有一個APP,現在流量已經過百萬,這些用戶是完全跟戶外強相關的精準用戶,它們都會成為我們未來新零售的拓展點。”(來源于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