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全球知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澳門是國際化的城市,珠三角地區則是制造業重鎮和新興的科技創新陣地。業界期待,新的粵港澳合作模式能夠孕育新的經濟奇跡。
1月3日,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媒體通氣會介紹,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健康共同體,粵港澳三地衛生行政及有關部門協商決定,舉辦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大會。首屆大會將于1月8日-10日在惠州舉行,將簽署30多項協議。
過去近10個月間,圍繞著“粵港澳大灣區”的政府間、政企間合作接二連三。
2017年3月,“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寫進中央政府工作報告;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擘畫出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藍圖”;10月,中共十九大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列為”推動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點之一。
12月2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科學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據陸續披露的消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正在編制,目前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從早前公布的協議文本看,粵港澳大灣區有三張“面孔”——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
國際上,灣區一般指的是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由此衍生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先后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崛起?;浉郯拇鬄硡^要對接這三大國際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在政策面頻頻“點名”的進程中,規劃涉及的地方政府、產業界也紛紛就“粵港澳大灣區”展開行動。市場人士期待著,“千呼萬喚”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能夠帶來無限商機。
“灣區”建設加速
“灣區經濟”早在20年前就有粵港澳學者論述,“灣區”的概念近十年也曾出現在一些官方文件中。但直到2017年,“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才真正成為響徹中國市場的熱門詞匯。開啟時下這波“灣區”概念熱的,是2017年3月發布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據陸續披露的消息,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發展規劃,正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編制。
盡管這一發展規劃還沒有公布,但這并不影響國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節奏。2017年7月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下稱《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該協議文本的簽署方包括國家發改委以及粵港澳三地政府。比中央政府工作報告“釋放”信息更進一步,《框架協議》初步擘畫了“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面孔——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
中央高層的行動遠不止這些。2017年10月,粵港澳大灣區再次被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及。報告指出,香港、澳門發展同內地發展緊密相連。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港澳辦于2017年12月18日公布了新一輪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政策措施,涉及住房公積金待遇、港澳學生的獎學金、申報國家社科基金等方面。而中央相關部門此前已于8月公布了一批便利港澳同胞赴內地發展的措施。
與之相伴的是粵港澳三地政府的積極行動。比如此次廣東省衛計委透露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大會,將簽署30多份協議。這包括粵港澳三地醫護人員培養、建立大健康城、生活飲用水監測等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和惠及三地居民的項目。其中,三地還將共建惠州國際現代大健康產業項目,投資150億元,在惠州打造全方位的健康產業。
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劉冠賢認為,此舉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衛生領域深度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醫藥界專家學者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推進有關單位組成戰略合作關系,開展醫療與健康產業合作;打造既具本土特色又具示范效應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醫療合作品牌,促進三地業界充分融合,共同造福粵港澳大灣區民眾。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17年10月發表施政報告時指出,將爭取為港人在大灣區學習、就業、創業、營商、生活以至養老提供更多便利,促進兩地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訊息流,使大灣區能成為港人的優質生活圈。
粵港澳合作“更新”
市場普遍相信,粵港澳大灣區的崛起,也將推動粵港澳合作進入新的模式。
粵港澳合作至少已有40年歷史。改革開放之初,借助香港、澳門的獨特“窗口”優勢,大批港澳資本和企業家涌入珠三角地區,以“三來一補”的方式投資建廠。這種方式也帶動了臺資、歐美資本的“登陸”。彼時,香港有資本、技術優勢,而珠三角地區則有大量的廉價土地和勞動力。港澳資本出錢、負責全球銷售,珠三角出工人、出土地,這種合作方式被經濟學者稱為“前店后廠”,名噪一時。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就一直積極地參與珠三角地區的建設,香港大大促進了珠三角城市的發展。同時,香港的經濟也受惠于珠三角迅速的發展對各種服務的需求,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
然而,隨著全球經貿局勢的調整以及中國內地經濟的轉型升級,“前店后廠”的模式遭遇巨大挑戰。其主要的問題在于,隨著綜合成本的抬升,珠三角地區的“廠”漸漸喪失了成本優勢;而廣東、上海、江蘇等地的經濟騰飛,使得珠三角地區需要的“店”有多種渠道,而不必單獨依賴“港澳窗口”。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講座教授葉嘉安長年研究粵港澳問題。他調研取得一些數據,1985年,珠三角地區92%的海外投資來自香港,這一比例到2000年只剩60%。前店后廠模式存在時,珠三角地區80%以上的生產服務業依靠香港,目前依靠香港的只有10%,很多改用珠三角或上海等其它地方。
但香港、澳門當前依然有互補的基礎——香港是全球知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澳門是國際化的城市,珠三角地區則是制造業重鎮和新興的科技創新陣地。業界期待,新的粵港澳合作模式能夠孕育新的經濟奇跡。
香港特區政府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鄧家禧近日在肇慶表示,經濟學有一個理論,就是通過優勢互補,可以產生互利雙贏的效果,令所有參與的經濟體都得到好處。香港與珠三角城市的合作就是一個最好,而且毫無爭議的命題。在這一背景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非常適合客觀經濟發展規律。
“我相信隨著國家進入新時代,今后三十年,粵港澳大灣區與泛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合作的關系就是過去三十多年香港與珠三角城市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關系的一個升級版和擴大版。”他說,“對香港來說,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一方面會為香港提供新的發展動力,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另一方面,也給香港一個機會為國家總體的發展戰略作出貢獻。”
在鄧家禧看來,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的合作,香港不僅能夠發揮作為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三個方面的優勢,同時也將香港在科技創新、文化創意和專業服務等另外三個方面的優勢發揮出來。
比如,在創新和科技方面,香港在科技研發、知識產權和相關的專業投入有相當的經驗,有5所大學都排名在全球100強之內,香港的科研人才也非常豐富,擁有43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本地香港的工程科學園和香港科學園擁有接近100位的院士。珠三角地區可以利用香港這些人才的優勢,與珠三角的應用科研和生產基地有機結合,發展有基礎科研的完整產品的高效率產業鏈。(來源于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