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50年深秋,朝鲜战场的寒风已经刺骨,志愿军总指挥部蜗居在一个狭窄的涵洞中,这里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味,头顶不时传来敌机轰炸的闷响。
彭德怀坐在一张简陋的木桌前,桌上摊开的是皱巴巴的地图,旁边一盏昏黄的油灯摇曳着微弱的光芒。
他和身边的参谋们正在研究下一步作战计划,桌上的电报纸张记录着来自北京的最新指示。
第一次战役虽取得初步胜利,但美军及联合国军的压力如山一般压来,尤其是麦克阿瑟,这个美军统帅正志得意满地筹划一场大规模攻势,扬言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
志愿军的处境并不乐观。
装备落后,火力远不及对手,士兵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在冰天雪地中作战,后勤补给也时常中断。
涵洞墙壁上渗出的水珠滴落在地,发出单调的声响,彭德怀的目光却始终停留在地图上那条蜿蜒的战线——平壤到元山的铁路线区域。
他知道,硬拼绝非上策,唯有智谋方能破局。而远在北京的毛泽东,也在为这场战役殚精竭虑。
1950年11月9日,一封来自中央的复电送达涵洞,内容直截了当:
争取在本月内至12月初的1个月内,东西两线各打一二个仗,共歼敌六八个团,将战线推进至平壤、元山间铁路线区域,我军就在根本上胜利了。
这封电报明确了时间和目标,也原则上同意了彭德怀提出的发动第二次战役的请求。
歼敌六到八个团,推进战线至关键区域,这不仅是军事任务,更是对志愿军战略智慧的考验。
彭德怀将电报放在桌上,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一条线,目光扫向在场的参谋,语气坚定:“作战方略定了,接下来就是怎么打的问题。”
为了制定详细计划,彭德怀在大榆洞指挥部召集了志愿军军党委会议,专门研究第二次战役的作战部署。
会议在涵洞内进行,空间狭小,参会者挤在一起,空气中满是烟草和汗水的味道。
彭德怀站在地图前,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分析着当前的敌情和己方处境:
麦克阿瑟虽遭到第一次打击,但美军主力未损,同时他们对我军的兵力还不清楚,肯定还要向鸭绿江大举进攻。我军虽在兵力上占优势,但装备太差,如和敌军死拼硬顶,肯定要吃亏。不如先避其锐气,故意示弱,边打边退,迷惑敌人,诱其深入,我军可以后撤30一50公里以分散敌人,然后在运动中寻机歼敌,这是我军的拿手战术。我们要在清川江畔钓大鱼。
他的话直指核心,点明志愿军不能与美军正面硬抗,必须以智取胜。
示弱诱敌,边打边退,将敌人引到预设战场,再集中兵力反击,这是中国兵法中一再验证的策略。
参谋们低声讨论,地图上的标记被反复圈画,清川江的名字被重点标注。
彭德怀的思路与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不谋而合,毛泽东早在《论持久战》中就提出过“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这在抗日战争中屡试不爽,如今面对更强大的美军和联合国军,依然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而此时,远在战场之外的麦克阿瑟却对这一切浑然不觉。
他坐在指挥部内,盯着朝鲜地图,脑海中满是胜利的蓝图。
他坚信,凭借美军的火力和装备优势,志愿军不过是一群装备简陋的轻步兵,根本不堪一击。
他的计划是快速北进,彻底摧毁对手的抵抗意志,甚至已经向部下承诺,圣诞节前就能让士兵们回家过节。
他的轻敌态度,与志愿军指挥部的深谋远虑形成了鲜明对比。
会议结束后,彭德怀回到木桌旁,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几行字,准备与北京进一步沟通具体战术细节。
涵洞外,寒风呼啸,志愿军的士兵们正在前线严阵以待,等待着总部的命令。而美军的战车和飞机,已经开始向北推进,战争的齿轮正在加速转动。
02
寒冷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撤退行动悄然展开。
1950年11月中旬,前线部队接到命令,开始从阵地后撤,士兵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沿着泥泞的山路向后移动,沿途丢弃部分军需物资,破旧的棉衣、散落的弹药箱,甚至一些损坏的武器被有意遗留在路边,营造出一片溃败的景象。
与此同时,主力部队却轻装上阵,借着夜色的掩护,绕道敌军侧翼,进行急行军。
山间的冷风刮过,士兵们的脚步声被风声掩盖,他们的目标是悄无声息地完成战略部署,为即将到来的反击埋下伏笔。
这一幕让朝方盟友百思不得其解。
他们在前线目睹志愿军后撤,甚至看到物资被丢弃,忍不住频频向彭德怀提问:为何不乘胜追击至清川江以南?为何要后撤几十里地?
彭德怀并未详细解释,只是简短回应,保持了战略的隐秘性。
他清楚,这种迷惑不仅是针对美军,甚至连盟友的不解也能成为计划的一部分。只要朝方都看不透,美军自然更难猜透志愿军的真实意图。
而美军方面,麦克阿瑟和他的指挥团队果然如彭德怀所料,对志愿军的撤退行动产生了误判。
他们不了解中国兵法的精髓。
在他们看来,志愿军的后撤不过是避战的表现,甚至认为是无法承受朝鲜寒冬的严酷,选择了放弃进攻。
美军的情报部门据此得出结论,认为志愿军士气低落,后勤不支,麦克阿瑟的信心因此更加膨胀,下令部队加速北进,试图一举击溃对手。
他的战车隆隆作响,士兵们在寒冷的山路上推进,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正在逼近。
与此同时,志愿军指挥部内,彭德怀与毛泽东通过电报保持密切联系,细化诱敌深入的策略。
他们下令各军派遣小股部队与敌军保持接触,且战且退,制造一种持续抵抗却无力反击的假象,确保美军不断深入清川江区域。
涵洞内的灯光依然昏暗,彭德怀在地图上标注着敌军的推进路线,每一条情报都被仔细分析,他知道,只有让美军彻底放松警惕,才能在关键时刻给予致命一击。
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彭德怀决定再下一计。
1950年11月17日,他在指挥部内找到志愿军总政委杜平,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挑些战俘放回去?
杜平立刻领会了意图,回应道:放少了恐怕影响不大,是否多放一些?
彭德怀点头同意:好!能多放就多放一些。
两人的默契并非偶然。
杜平作为1930年就参加红军的老革命,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深知释放俘虏在心理战中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就常通过释放俘虏瓦解敌军士气,而在朝鲜战场上,这一策略不仅有军事意义,更有政治考量。
释放俘虏既能展现志愿军的优待政策,打破敌军对被俘的恐惧心理,也能借机传递虚假信息,迷惑美军高层。
为了确保行动稳妥,杜平建议:这件事关系重大,要不要请示一下?
彭德怀思索片刻后回答:你再考虑细一点,写个电报向中央军委报一下。这件事,你负责把它办好!
随即,一封电报起草完成,内容如下:
我们拟下一战役前,释放100名美李伪俘虏(美俘30名,伪俘70名),以扩大我军优俘政策,打破敌军怕杀心理,并准备19日夜由前方阵地送出。是否可以?请速示。彭德怀邓华杜平1950年11月17日9时
11月18日,毛泽东的回电迅速到达:
(一)你们释放一批俘虏很多,应赶快放走,尔后应随时分批放走,不要请示。
(二)敌方对我实力还认为是6万至7万人,并不是一个不可侮的势力,这点对我有利。
(三)美、英、法对我毫无办法,悲观情绪笼罩各国。只要我军多打几个胜仗,歼灭几万敌军,整个国际局势就会改观。
收到回电后,彭德怀当即决定:不要等到明天了,今天晚上就放,越快越好!
他还对杜平补充道:
有个问题不知你想过没有?你们上月入朝时,毛主席来电说:各部派遣远出之侦察部队,均要伪装成朝鲜人民军,而不要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迷惑敌人嘛!
为了让假象更加逼真,彭德怀进一步指示:
可以告诉俘虏,我们粮食供应困难,没有吃的,恐怕要退回中国,美国官员们不是说,志愿军人朝不过是为了拆除鸭绿江水电站的设备,“大捞一把”吗?不是说他们的空军很厉害,使我们的后方运输和交通完全瘫痪起来了吗?我们就要适应美军的这个愿望,来一个就汤下面嘛!
当晚,首批100名俘虏被释放,他们带着志愿军刻意传递的虚假信息,返回美军阵地。
这些信息让美军更加确信志愿军已无力作战,士气低落,后勤崩溃。
麦克阿瑟的部队因此更加大胆,加速向北推进,丝毫没有察觉到志愿军主力已在暗中完成集结。
11月24日,毛泽东再次来电,指出释放俘虏的行动已在国际上产生良好效果:你们释放美俘行动,已在国际上收到极好效果。请准备于此次战役后再释放一大批,例如三四百人。
志愿军指挥部根据指示,继续细化后续计划。
与此同时,主力部队在山间小道上悄然移动,绕过敌军侦察范围,逐步逼近预设战场。
美军的战车和步兵仍在北进,隆隆的炮声不时传来,而志愿军的反击之网已经悄然张开。
03
1950年11月下旬,朝鲜战场的寒风愈发刺骨,志愿军主力在完成隐秘集结后,已经在预设战场枕戈以待。
彭德怀坐镇前线指挥部,通过不断传来的情报,敏锐地捕捉到美军阵线中的一个致命漏洞——西线第八集团军与东线第十军之间存在一个宽阔的缺口,而西线右翼的掩护力量仅仅是战斗力孱弱的韩军第二军,不足两万人,且在第一次战役中已被志愿军重创,士气低迷。
彭德怀当机立断,将突破点锁定在这支韩军身上,命令以右翼韩军为主攻方向,突破后迂回包抄至美军第八集团军背后,形成合围之势。
志愿军的战术部署迅速展开。
38军和42军被指定为突击主力,负责打开缺口并完成迂回任务;39军、40军、50军和66军则从正面牵制和歼灭美军2到3个师。
部队在夜色中调整位置,士兵们踩着冰冷的山路,武器被紧紧握在手中,气息在寒冷的空气中凝成白雾。
11月25日黄昏时分,西线敌军突击部队缓缓驶入志愿军预设的战场,右翼韩军刚刚抵达,立足未稳,志愿军将士们借助月光和夜幕的掩护,悄然逼近。
战斗在夜色中打响。志愿军6个军在宽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出击,枪声和炮火撕裂了寂静的山谷。
38军和42军如利刃般直插韩军第二军阵地,士兵们以迅猛的攻势冲击敌方防线,韩军几乎没有组织起有效抵抗,阵地迅速崩溃,士兵们四散逃窜,甚至在混乱中发生自相践踏的惨剧。
同一时间,正面部队对美军展开牵制,炮火和冲锋交织,敌军措手不及,完全未料到志愿军会以如此规模和速度发起总攻。
美军第八集团军的指挥官们在最初的震惊后,试图稳住阵脚。
司令沃克急调刚刚进驻朝鲜的土耳其旅五千人前往支援溃退的韩军第二军,试图堵住缺口。
然而,战场上却上演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土耳其旅在夜色中急行军,抵达后未辨清敌我,径直向一支部队发起猛攻,战斗持续数小时后,他们自认为大获全胜,不仅守住阵地,还抓获数百名俘虏。
美军第二师闻讯后派出一名翻译官前往审问,结果却发现这些俘虏并非志愿军,而是韩军第二军的士兵。
土耳其旅误击友军,彻底打乱了敌军的部署。
志愿军趁乱进一步扩大战果。
38军和42军突破韩军防线后,迅速插入美军第八集团军与第十军之间的十多里空档,犹如钢刀般切入敌军腹地。
与此同时,正面部队持续施压,分割敌军阵线,战斗从11月25日夜间持续到次日凌晨,志愿军的攻势如潮水般一波接一波。
美军士兵在混乱中四处奔逃,指挥系统陷入瘫痪,他们从未见过如此迅猛而精准的夜战攻势,惊呼这是“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11月27日,美国广播传来消息,语气中透着难以置信:大韩民国军队第2军被歼灭,业己完全消灭不复存在,再找不到该部队的痕迹。
韩军第二军的覆灭只是开始,美军士气受到沉重打击,麦克阿瑟曾信誓旦旦的“圣诞节回家”豪言彻底破灭,部队被迫全线后撤,目标不再是北进鸭绿江,而是如何保住现有兵力。
美国《新闻周刊》在报道中哀叹,这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惨重的失败”,甚至预测美军可能不得不进行一场“新的敦刻尔克式撤退”,以避免全军覆没。
战后,美军参谋学校专门分析了此次战役,出版了《德川战役南韩第2军被歼的检讨》一文,文中对志愿军的战术给予高度评价。
他们承认,志愿军神不知鬼不觉地深入敌后,集中兵力攻击薄弱环节,并通过大规模夜战一举奠定胜局,展现了先进的战术素养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这支纪律严明、斗志高昂的部队,终于让美军开始正视对手的实力。
战场上的硝烟尚未散尽,志愿军的士兵们在寒冷的山间清理战场,收缴敌军遗留的装备和物资。
美军的战车和尸体散落在山谷中,寒风卷起地上的尘土,战争的残酷在这一刻显露无遗。
而志愿军指挥部内,彭德怀和他的参谋们已经在地图上规划下一步行动,战争远未结束,新的挑战仍在前方。
正规配资线上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