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公斤!每次叶丝回潮机停机清理,筒壁上粘附的烟丝重量高达9.5公斤……这不仅是触目惊心的原料损耗,更是频繁打断生产节奏的“隐形瓶颈”,早已成为江西中烟赣州卷烟厂制丝车间员工的一块“心病”。在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这类隐藏于细节之中的“隐形浪费”必须被消除。
于是,“降低叶丝回潮机筒壁粘附量”成为制丝车间践行精益管理的首个突破口,一场跨职能的技术攻坚正蓄势待发。
跨职能集结:凝聚共识汇合力
面对筒壁严重粘附的难题,一支汇聚设备、工艺等多领域技术骨干的跨职能攻关团队火速集结。他们秉持着同一信念:坚决消除浪费,持续追求改进。团队的首要任务,是给这台“爱粘烟”的设备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诊断把脉”。
设备管理员郭福龙,这位与机器打惯了交道的老师傅,指着筒壁上残留的烟丝,眉头微蹙:“你们看,这粘在壁上的每一缕烟丝,看着不起眼,积少成多就是大浪费。每次清理保养时间久,时间也是成本啊。精益的精髓,不是做做表面功夫,而是像医生一样,系统性地找出这些‘隐藏的损耗’,把它们一点点挤掉。只有让生产流程真正顺畅起来,像流水一样稳定、连续,效率才能真正提上去。”
一旁的工艺员廖英平深有同感地点点头:“没错,精益就像一套精密的导航系统。它要求我们站在整个生产流程的高度看问题,通过优化每一个参数、调整每一个细节,把资源的效能发挥到最大。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引发整个系统的良性反应。”这番对精益理念的深刻共鸣,为接下来的攻坚行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石。
展开剩余68%图为攻关团队正在进行现场调查
对症下药:环环相扣的技术改造
叶丝回潮机筒壁单批粘附量高达9.5kg,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团队心头。但是攻关团队没有气馁,他们带着精益的方法论,一头扎进现场。一遍遍跟踪观察,一次次分析讨论,问题的根源逐渐清晰:水汽喷射角度与物料抛料高度“对不上号”、生产蒸汽里藏着“水分”(冷凝水)、水压像个“顽皮的孩子”忽高忽低——三大症结浮出水面。
找到了“病根”,开“药方”就有了方向。团队迅速制定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一场精准的改造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
工艺员廖英平负责“调兵遣将”——优化工艺参数,提出精准需求;设备管理员郭福龙则化身“能工巧匠”——动手改装设备,满足工艺要求。他们在滚筒进料端巧妙加装导料板,精细调整双介质喷嘴的角度,让物料稳稳地落在理想的“3点钟”位置,确保雾化水汽能精准地“拥抱”每一片烟丝;在蒸汽入口增设汽水分离器、疏水阀,并裹上保温层,像给蒸汽做了个“桑拿”,彻底挤掉多余的水分,保证蒸汽的“纯净”;同时,疏通水路、更换锈蚀的阀芯和升级气动比例控制阀,让水压这个“顽皮的孩子”变得稳定可靠,加湿水雾化效果显著提升。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精准发力的措施,正是精益理念中“精准施策、系统改进”的生动写照。
图为攻关团队正在调试加装设备
1公斤的胜利:效率与思维双提升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场精益攻坚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叶丝回潮机筒壁单批粘附量,从最初的9.5kg一路下降,先是稳定在4kg左右,最终更是令人惊喜地降至1kg左右。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原材料损耗大幅降低,设备清洁保养时间显著缩短,生产效率悄然提升。
对于这一变化,一线操作工的感受最直接。“现在筒壁干净多了,清理起来省时又省力!”操作工刘师傅一边轻松地清洗着设备,一边高兴地说,“浪费少了,原料都能物尽其用。而且现在有啥问题,反馈上去解决得特别快,大伙儿都更愿意动脑筋琢磨怎么干得更好了。”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团队思维方式的悄然转变。郭福龙对此感触颇深:“这次精益改造,不仅让设备‘听话’了,更重要的是,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团队思维的新大门。现在,‘主动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不再是口号,已经成了大家骨子里的习惯。这种思维上的转变,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从设备性能的优化到员工思维的革新,精益理念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难题,更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赣州卷烟厂制丝车间这场围绕“降低叶丝回潮机筒壁粘附量”的精益攻坚,生动展现了精益理念融入生产实践后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未来,他们将继续深耕精益管理这片沃土,让精益的种子在每一个生产环节生根发芽,让无数个这样的小改善汇聚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向着更高效率、更优品质的目标坚定前行。(来源:江西中烟)
发布于:北京市正规配资线上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