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以前读书的时候,学习中医的路径是,大一先学习一学期的中药,然后大二再学习方剂。
这种学习方法,我体验过后,发现效率很低下。
很简单,那几百味中药被拆解得零零散散,就像背英语单词一样,背了前面忘了后面,学习方剂时候就更加压力巨大,会逼迫你不断去深究其中的功效,记忆力不好又记不起来,最后心力交瘁,直接从入门到放弃。
直到毕业后,我才明白这种学习方法的弊端,从而改头换面,独辟蹊径,用了另一种方法去学习,结果学习起来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逆练九阴真经法”。
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直接经脉逆行,自创出了九阴真经的升级版,其威力不在顺练九阴真经之下。在第二次华山论剑上,凭借其逆练而成的九阴真经,硬是把洪七公、黄药师、郭靖三大绝顶高手都给撂翻了。
因此,顺的方法不行,如果反着来,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常规的学习路径是先学中药,再学方剂。我直接逆转功法,反过来学,从方剂到中药。
为什么反着学会更好,因为很多人并没有发现教科书上隐藏起来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中药功效的核心奥秘与中药功效的由来。
一、中药功效的核心奥秘
中药的功效核心奥秘在于配伍和剂量,而不在于中药教材中归纳的那几个功效。
如果治病时候运用中药,是通过教材中的功效去一一对应,是治不好病的,或者说治病的疗效不稳定。
常见的例子就是感冒流鼻涕,看到鼻塞流涕就想到宣通鼻窍,用辛夷、苍耳子这些明显写着“宣通鼻窍”功效的中药,但是一用起来就完全没效果。这时候会开始怀疑中医的疗效,怀疑自己的医术。
但是学了伤寒后,发现流鼻涕这个问题其实用方证相对的方法就很好解决,比如当患者表现一个桂枝汤证+流鼻涕,直接用桂枝汤原方就可以解决,根本不需要什么“宣通鼻窍”的辛夷、苍耳子。
失败原因在于,中药根本不像西药那样,可以明确是单个药单独发挥作用的。中药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在那整个方子统领下,药物之间相互配合才可发挥疗效。
中医治病的精髓在于整个方子,方子和疾病处于一个方证相对的状态。
有苍耳、辛夷的那个方,在特定条件下,或者说在方证对应条件下,才会达到宣通鼻窍的效果。起作用的是整个方子,方证相对了,才有效果,而不是单味药的苍耳、辛夷。
单味药物的功效,要在整个方子的视觉下来看待才行,脱离了方子、方证状态,是很难发挥精确定位的功效的。
二、中药功效的由来
中药教材中的四字组合功效,都是后世人从不同方子中归纳出来的。所以一味药每一个功效背后,隐藏的就是一类方子,这是教材不会告诉你的信息。
举个简单的例子。
桂枝的功效,教材中的描述是: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初学的时候会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桂枝在每个方子里都会有这4个功效的作用,就像西药一样,临床见到症候,可以单用桂枝套上去用就好。
这种想法其实是搞乱了先后顺序。教科书上桂枝的功效,其实是后来的人总结的,是先有方子,后有功效。桂枝汤的每个功效,其实来源于不同的方子。
发汗解肌:桂枝配伍白芍,桂枝汤
温通经脉:桂枝配伍当归,细辛等,当归四逆汤
助阳化气:桂枝配伍茯苓白术,五苓散
平降冲气:桂枝配伍茯苓五味子,桂苓五味甘草汤
看看,这些不同的方子,压缩为桂枝的简洁功效,里面的关键配伍信息都被忽略了,核心的秘诀缺失了,用药去治病怎么会有效果呢?
中药和功效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更像是一种相关性关系,一种概率趋势。
它并不是确定性的,只能说是有这样一种趋势。原因还是开头说的,发挥功效主要是在方剂的体系中,脱离了这个配伍体系,原来所归纳的功效不一定还会存在。
所以在伤寒论方证相对的角度看来,方子比单味药更加重要。
学习教科书后的思维惯性,大多倾向于机械化地拆解单位药去治病,这样的疗效肯定会差。
学校的学习方法是先学习单味药,然后再学习方剂。想要临床实践,我们得反着学,从方剂入手,才是最接近临床的路径。
我们学习,本质上就是为了运用方剂治病。这种反着学的方法,从方子到治疗疾病,一步到位。
其实这就是用整体观念去学,先大后小,先整体后局部,这样容易有方向感。太注重小节,反而会容易迷失方向。
所以学习中药的诀窍,要通过方子去整体学习,先学方子,再学其中药物的配伍规律,最后学习某一个药的独特药证。总而言之,学习中药不能脱离方子方证这个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正规配资线上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